首页

女王 踩射

时间:2024-05-07 15:45:37 作者:莫让陪诊师异化为“黄牛” 浏览量:88005

  ■ 社论

  及时为陪诊师清晰划定行为边界,才能让陪诊服务进入发展正轨。

  “为什么我们挂不上号,是不是和这些所谓的‘陪诊师’抢占号源有关?陪诊师提供挂号服务,和‘黄牛’性质有何区别?”

  据报道,近日,有病患家属因挂号难发出疑问。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本来为了满足一些特定人群在医院就诊时的陪伴需求而产生的陪诊师,正在悄悄变味儿——一些陪诊师以陪诊之名,行营销之实,倒卖医师就诊号源,扰乱医疗秩序。

  陪诊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主要是帮人挂号、代取药品、代取报告、陪伴看病等,可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随着陪诊服务持续火爆,不仅购买服务者越来越多,而且也引来众多创业者加入到陪诊服务队伍,其中不乏“医药代表”或医务人员转行,也有人因对医院熟门熟道而干起了陪诊。

  然而,从报道看,部分陪诊师已经变身倒号“黄牛”,或者说,部分“黄牛”已经化身陪诊师,通过“看不见”的操作,帮人成功挂号,从中收取不菲的“挂号服务费”。

  一个参与倒号的陪诊师道出了“秘密”:“我们有特殊渠道,找关系提前留好了号,所以才可以轻松地通过平台挂到专家号。”可见,部分陪诊师异化为“黄牛”的新现象,为迅猛发展的陪诊服务行业敲响警钟,也揭开了医院管理的漏洞。

  人情社会,医院里的熟人普遍被认为是一种资源,将这种资源用于陪诊服务,就可使竞争力大幅提升。购买陪诊服务的患者,也不会排斥这些有“特殊渠道”的陪诊师,相反会认为陪诊师的熟人越多、路子越广,自己所获得的陪诊服务就越优质。

  而看病能“加塞”、紧缺号源能够搞到手,也被认为是能力的象征——至少大多数情况下,陪诊师会卖弄这种能力,而患者及家属也乐于接受。

  这就导致陪诊行业发展出现一个悖论:既要求陪诊师熟悉医院,又要避免其被运用于找关系、走后门,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事实上,陪诊师天天跑医院,很容易就能跟医务人员混个面熟,倘若再运用一些公关手段,要结识更多医院里的熟人也不难。有了这种背后利益交换关系,别说提前留号和临时加号,就算免费做检查甚至手术插队等,也并非办不到。

  因此,在缺乏行业规范和监管规则的背景下,部分陪诊师异化成倒号“黄牛”,几乎是可以预见的现象。这就意味着,应考虑将“陪诊师”纳入我国职业分类大典,并出台行业规范、服务标准等技术与监管细则——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同时防范医疗系统内外配合的利益交换,才能让陪诊服务进入发展正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医药代表以发放药品回扣等方式,对医疗风气构成了很坏的影响。而今,从报道看,部分陪诊师也有将其掌握的“特殊渠道”变现为医疗特权的迹象,尤其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其通过贿赂等违规方式来提升竞争力和话语权。

  同时,也要明确要求医务人员与陪诊师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旦发现存在利益输送,则视为医疗腐败加以惩戒。如此内外兼治的措施,对防范陪诊师重蹈医药代表覆辙,十分必要。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独生子女一代也陆续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家人看病无人陪护,势必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困扰,也日益凸显了陪诊服务的重要性。

  而部分陪诊师变身倒号“黄牛”等新现象,也提醒有关部门,这项市场自发兴起的医疗服务,到必须得到规范的时候了。只有为陪诊师清晰划定行为边界,并让医务人员和患者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与陪诊师打交道,避免陪诊师出现身份异化,维护良好医疗秩序,才有利于医患关系和谐。(新京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总书记引用这些典故

最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文,强调以严管厚爱结合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明确提出对干部“严管而不管死”,打消干事者“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顾虑。文章引发广泛共鸣。

(新春见闻)正月三林绕龙灯 古镇非遗“点亮”元宵佳节

春耕正当时,鄱阳县启动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助春耕活动,全县5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服务农机维修,为农户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助力春耕生产。

山西省委原副书记商黎光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瑞士《金融与经济报》驻华记者王乐廷从上海赶来,第一次现场报道中国全国两会。“在会场,我看到很多远道而来的同行。”他说,这是一次令他收获颇丰的采访经历。“通过这次采访,我们能近距离观察中国政治制度运行,获取一手、鲜活的材料,这极具价值。”

江苏多地发布中小学调休通知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包括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3片分隔防护林,是世居民族创造性地采用适应自然、适度利用的“林下茶”种植方式,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茶文化景观。

中方实施免签政策的标准是什么?外交部回应

监测结果显示,2023年全国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3.25%,农村居民为26.23%,较2022年分别增长1.31和2.45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33.30%、28.85%和24.44%,较2022年分别增长1.42、2.15和1.8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42.00%,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32.21%,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26.76%,较2022年分别提升0.74、1.58、0.76个百分点。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59.33%、科学健康观素养54.71%、健康信息素养41.05%、慢性病防治素养30.43%、基本医疗素养28.84%和传染病防治素养28.02%。本次监测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6个县(区)1008个乡镇(街道),对象为15-69岁常住人口,共得到有效调查问卷73340份。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